“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深深感受到这句话的含意。人不一定要活得漂亮,但却一定要活得精彩,学习和传承红色革命精神,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人应该传承和发扬革命优秀传统,同时赋予它更多的精神内涵,让我们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领会革命精神、传承革命精神、发扬革命精神。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开展了第二期“百年党史期期学”。
本期学习的是“滇黔桂边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的发展历程”。滇黔桂边革命根据地,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联系不易,得到中央的指导和支持十分困难。在全国大多数革命根据地丧失、中国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党和红军在地处边疆和多民族的滇黔桂边区开辟并创建了滇黔桂边革命根据地。从1931年右江地区特委派出干部分别到右江下游、黔桂边和滇桂边开展革命工作,寻找新的立足点。同年11月,右江下游党组织和红军部队陆续派干部谭统南、黄庆金、李德惠等,由富宁籍红军战士刘家华带路,进入富宁七村九弄一带开展工作。
随着三省边区革命活动的深入和发展,右江下游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听取黔桂边和滇桂边开展工作的汇报后,认为滇桂边条件比较成熟,适合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作出到滇桂边的云南富州工作,领导建立滇桂边区根据地,并成立中共滇黔桂边区临时委员会的决定。随后,黄松坚化名何尚之,率领黄德胜、岑日新、黄加尤等13名干部从右江下游三层埂出发,经向都、田阳五村、天保都安、敬德扶平、扶赖和西林渠洋,于月底到达云南富州县的谷桃村,与先前到这里开展工作的黄庆金等人会合。至1934年底,到富宁从事革命活动的干部达60余人。这些红军指战员经受过武装斗争的长期考验,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他们到富宁后,以七村九弄为立足点,走村串户,以各种方式发动群众,开展工作。他们或打入护商大队、区公所,或替人刻章、做木匠等,建立发展党的组织,组织群众成立“劳农会”、“赤卫队”和“兄弟会”、“同盟小组”等群众组织。同时,积极争取地方实力派和上层人物,掌握了一批武装。经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革命力量迅速发展起来,红军在富宁站住了脚根。
现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伟大坚定的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始终围绕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继承革命传统,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努力创造新业绩,紧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添砖加瓦。
文/史明叶
↑ 上一篇:医学院团委开展首期党史学习交流会
↓ 下一篇:党史学习|同上一堂思政大课
版权所有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医学院 滇ICP备05007082号
Copyright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医学院